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教师培训系列讲座 系统医学第一讲—心脑血管疾病与心脏病

发布时间:2016-09-2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16年9月20日,我院有幸再次邀请到何轶群老师来讲学。何老师结合系统医学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讲座。何老师真挚和蔼的教学态度,严谨探索的治学思维,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聆听者。

        “系统医学”由清末民初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首次提出却未详细论述。何老师在尝试将系统医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的同时,贯穿、渗透了系统论和控制论,使其转化为一体,以“系统论”为枢纽。何老师认为《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属“信息论”,“知犯何逆”属“系统论”,“随证治之”属“控制论”,故可知“三论”本是传统中医药几千年来传承内容的有机部分,与西医学有互通之处。系统论的优势在于研究人体复杂多变的生物现象时,多系统相参“天人合一”的非线性思维,避免了一叶障目、用非系统甚至反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原则,去处理运动变化着的人类生命、健康、疾病的巨系统群的众多失调、紊乱和缺失。

        这次讲座何老师从临床病例出发,并由探讨由此引发的对于系统中医学几个问题的思考,其临阵经验和反思存疑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认真领会。何老师举例治疗一位双肾萎缩、肾功能衰竭患者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对于这样的患者其治疗策略应该是什么;西医的肾功能衰竭与中医的肾虚证二者存在怎样的关联,是不是肾虚单纯的补肾就可?有临床经验的大夫当然会回答:补肾可能无效。那么是不是我们中医里讲的,虚不受补呢?何老师大胆推测,小心论证,得出“邪不受补”(瘀不受补,痰不受补,湿不受补)才更合乎情理。此结论来自于对微循环障碍与中医微观辩证的相结合的理论指导,最终制定“先活血,后排毒,再补肾;再活血,再排毒,再补肾”的治疗策略。其立意是先恢复或建立旁枝微循环的血流通道,重建机体吸收对症中药和正常营养的微循环功能,恢复和加强新陈代谢作用,再予以排毒、强肾,兼补气血。三者的主次轻重,皆以脉证变化为依据、为归结。如此这般,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患者肾功能衰竭竞得痊愈。

        何老师又举一例为巴塞罗那重症肌无力女性患者。该患者精神萎靡,疲乏无力,手脚冰凉,因噩梦纷繁不敢入眠,睡则梦到死者狰狞伫立床边,鲜血淋漓,画面恐怖。由于当时无药可寻,予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后,辅助穴位点压以及按摩手法。之后寄给患者中药,服药后患者全身微微汗出,手脚发热,入睡后做了一个充满色彩的梦,醒后释放性地大哭一场,觉得症状有所好转。医者不仅要追求高超的医术,还要具备人文关怀,医术与仁心同样重要。

        从何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医智者的风范,一位将传统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碰撞的探索者,一位治病救人又妙悟岐黄的中医实践者。我们从何老师临证思维模式似乎找寻到了中医发展的新方向,找寻到了激励我辈学子努力钻研中医的动力。西学中用,二者互参,善于思考,学会存疑,这是何老师给我们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