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

马垒 医院动态 2024-09-04

为迎接我院60周年院庆和第40个教师节,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们于2024年8月26日下午、27日下午分别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名师工作坊”王庆甫教授、裴晓华教授、陈卫衡教授、王国华教授、崔红生教授做教育报告,会议由汤玲副院长主持,赵永烈处长、教研室主任、秘书和部分教师参会。

王庆甫教授回顾我院教学情况,我院已成立60周年,2006年划归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得到快速发展,成绩突出,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也成功跻身三甲医院之列。医院的发展重要是依靠人才,大学调入大批青年才俊,支持开展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如今已是医院各领域带头人;培养的优秀研究生也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成长为医院的青年骨干。划归大学后教学起点高,开展研究生教育较早,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为医院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为他们的担当深感欣慰;教师队伍质量高,博硕士占比高,尽管医院教学条件相对薄弱,通过各位教师的付出,在大学各级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承接了大学的各层次各类型教学任务。我院应继续密切与大学的联系,充分发挥地利优势,以和平街校区资源改善医院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与教师关系密切,青年教师发奋图强,从磨课、教学设计、课程思政、金课等方向提高育人水平,以评促建,取得新成绩。

未命名.jpg

崔红生教授以“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为题,作为导师应该从临床技能提高、科研思路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并指出,作为老师还应多跟诊与值班、多思悟、多写论文与标书、勤沟通等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应教学相长,为学生树立榜样,也要包容不一样的学生。

王国华教授以“不忘初心行仁术,牢记使命育人才”为题介绍教师体会。医生关乎人的性命,倡导救死扶伤;教师关乎人的命运,立意教书育人。临床教学医院教师要以仁术仁心对待患者与学生,好老师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深远。关于教与学,教什么、学什么,知识、技能、情感并重,教育改变思维;如何教、学,要启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明白有趣味;为什么教、学,以事业与使命看待,关注自我觉知、终身学习,树立理想信念,向四有好老师看齐。

未命名1.jpg

陈卫衡教授以“言传身教培养医教研骨伤通才”为题,指出作为导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大胆假设、仔细求证、简单运用、问题导向、严肃严谨;在指导中启发思路为主;为学生提供资源,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文章,鼓励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参与大会发言,指导研究生开展“可视化小针刀”等创新创业项目,部分项目获得国家赛事奖项。教师还要注意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陈卫衡教授牵头制定的“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标准”纳入卫健委规划教材《中医骨病学》;制定发布了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命名的股骨头坏死X线疗效评价方法,对我校该领域教学的历史地位作出重要贡献。

裴晓华教授介绍个人成长经历,从大学外科教师开始,作为助教全程听课、参加辅导、画图,经历多次试讲方能讲课,而且教学任务也重,与老教师夜晚备课情景历历在目。丰富的备课笔记也展现各个大学教研室的历史。整门课程通讲,使教师对学科有全面的理解;学生的求知也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授课。我院划归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参与筹建各个教研室,医院教学起步发展至今取得较大的成绩。大学教学改革成立学系,负责中医外科学系,促进校内33家教学医院中医外科学同质教学。参与并完成3次本科教学认证。现在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协同旗舰科室得负责人,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在培养中青年老师方面,立足于学系、教研室、研究所3个平台,采用自修、互助、点拨、推广等方式,发扬基本理念:博古不泥古,发扬不脱宗,夯实基础鼓励科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本学科引导辐射作用,回归课堂重视实践、形成独特教学风格,培养高质量创新教学人才。

图片5.png

汤玲副院长代表参会人员总结发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精神力量需要化育涵养、砥砺激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五位北中医三附院名师以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和临床教学实践诠释了教育家精神,他们是教育家精神的受益者,也是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从一个“承者”转变成一个更高阶的“传者”,是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的高质量传承形成良性循环的鲜活实例。他们心中装着学生、患者、医院,是我们三附院的榜样和楷模。

图片6.png